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棒次打序

        打擊順序關係到攻擊的效率,利用各球員的特長來決定棒次,其實他的理論也相當簡單,前面棒次上壘次數愈多後面棒次打擊次數也就愈多,前面累積上壘人數後面清回壘上的人,一般而言前三棒上壘助攻能力較強,中段棒次(四、五、六)被稱為中心打線,常打能力較強,比較能掃回壘上跑者,後段棒次(七、八、九)被稱為下位打線,通常攻擊能力較弱,但是若有意外的表現,對方投手也會因此產生較大的壓力。

以下就介紹大至上的排法
一棒:上壘重視型,通常腳程較快,上壘時也能給投手莫大的壓力,由於是打擊機會最多的人,常常拿到年度安打王的棒次
二棒:上壘、助攻重視型,以各種方式協助壘上跑者推進
三棒:全方位重視型,打擊、跑壘、助攻都能使對方感受壓力
四棒:打擊重視型,全隊打擊能力最強,任務就是打出致命的一擊
五、六棒:長打重視型,任務就是掃掉壘上跑者
七、八棒:打擊機會較少,打擊能力較弱的棒次,通常為守備重視型
九棒:打擊機會最少,在職業比賽中通常是投手的棒次,而在具有D.H.制的比賽中有時也會讓上壘率高的打者擔任,上壘後回到第一棒時也會處於有利狀態

        在過去刻板印象,中心打者的打擊強、腳程慢、守備較弱,通常第四棒不是一、三壘手就是左外野手,在古早時代打擊能力和守備位置幾乎畫上等號,但是時代進步各種人才輩出,能打善守而且腳程快的全方位選手非常多,因此較調度上比以前更加靈活,棒球隨世代精進,戰術以及意外性也讓比賽更顯得刺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