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防守模式,大多人都會有刻板印象,還記得高中打壘球的時候,對方將內野守備範圍縮小,結果我們班的人認為被藐視了,而到了大學打壘球時,我們系上的人也是有這種想法,可能是因為縮小防守被他們認為是打者不強,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內野縮小防守基本上是跟戰術有關,一般發生在無人或一人出局時三壘有人的情況下,不想失掉三壘上的分數時,為避免對方觸擊短打或者是打出內野滾地球有足夠的時間回傳本壘阻殺,但是缺點是容易被強勁滾地球穿越,由於往前防守,後面空了一大塊很容易形成德州安打,所以有時還會依照打者習性讓外野也做變化,而將內野防守圈擴大反而才有被藐視的感覺,因為擴大後可以防止德州安打或者是強勁滾地球,被藐視的點在哪呢,因為擴大後就是算準了打者腳程慢,即使打出內野軟弱球也有時間封殺,而外野方面,遇到力量較大的打者會往後守,力量小的則反之,當然也會依打者習性做一些調整,但是有種形況是無論如何都要往前防守,無人或一出局情況下,三壘上的跑者代表再見分時,因為往後守或正常守即使接到了傳本壘也會來不及,倒不如賭往前守傳本壘,也可以讓德州安打的機率減小。
當然,防守模式當然不是單純放大縮小這麼簡單,而當一壘上有跑者時,一壘手也要過去一壘幫忙投手牽制跑者,有時會依戰術或打者習性而改變,這也就是所謂ID棒球的一環,選擇打者最容易出現的狀況來應對,當然強力的打者也會常朝你的防守弱點來攻擊,有一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攻防大戰,好像是國際賽,日本隊攻擊,古巴防守,比數忘了,無人出局、一三壘有人的情況下,打者擺出短棒,就在三壘手往前衝的一瞬間,打者用力一點,球剛好飛過三壘手頭上直接形成安打,本來以為打者是運氣好,後來看慢動作重播後發現這是故意的,因為他用推點,不像一般觸擊的輕點,要如何在嚴密的防守和投手的壓制下打出致勝的打擊,我想這應該是需要經驗和技術。
防守當然不單純只是這樣,還有許多細節,像是向左防守或向右防守,也是要教練適時地運用才能克敵制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