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棒球手套大部分解(換線+改造)

最近發現一位大大的網頁,裡面介紹了許多棒球手套的知識,於是便開始研究裡面的穿線法,而材料就是我那已經塵封已久的手套,當時年少無知還只是個白目高中生,因為預算有限便買了一個才一千出頭的手套,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是壘球用手套,因為有加寬的設計而且皮質也較薄,拿來接棒球也可以,只是接球感覺比較痛,不過以棒球來說因為十二吋而且加寬的設計蠻適合當內野手手套,到了大學以後才買了一個棒球手套一直用到現在。
  拿出了久未使用的"壘球手套"後,便開始著手構思穿線及改造方法,首先先將線拆掉並且記住穿法然後再研究哪些地方需要改,原本想要在掌心加入填充物,結果找不到材料便作罷,至於雙十字球檔還可以使用,於是就只能換線然後把掌心邊緣改成逆蕊。
  要拆線前先把手套置於胸前,然後喊出"手套大部分解開始",左腳往前踏半步後成高跪姿...(來亂的,被拖走),以下是命案現場照片:
命案現場1

命案現場2

再來會有驚人的發現,裡面還真多沙土,而且蠻潮濕的,先擦拭後上油,有些平常上不到油的地方也可以上油了,先放著讓它晾一天,趁這段時間跑去買穿線器和線材,一支看似不起眼的穿線氣居然花了兩百塊,線材以後應該要買好一點的線,買了便宜的線硬而且厚,穿過去感覺要把洞撐爆。
  一天後(其實只過了半天),便開始著手穿線,由於線材有限,所以只換了掌心和球檔的線,而掌心的邊緣線則改成逆蕊,所謂的逆蕊下面會有圖示,因為線的螺旋往內側,手套掌幅會往內側擠,接球面會較寬,對於傳接滾地球的速度有一定的提升,以下為逆蕊和完成圖:
逆蕊

完成

完成後試用,其實感覺不太出來效能提升,不過整個手套煥然一新覺,接球比較扎實,不會有鬆鬆的感覺。

結論--乾脆我來做手套保養的生意,換線+改造+上油+手套塑型,收工本費一百塊,線材及更換球檔材料費另計...(應該會餓死,冏

實況野球之雷射肩

  實況野球中有個特殊能力叫"レーザービーム",字面上的意義就是lasrebeam,中文直譯的話叫雷射光,也就是大家所稱的雷射肩,此能力對外野手有作用,在順暢的接球後對二、三和本壘傳球才能發動(二壘有些年度作品無作用),所謂的順暢接球如下,滾地球的情況下往前跑、高飛球的情況下也是在行進間以正面接球,側面接球情況則無法發動,發動後球會以非常低而且快速的方式傳出去,因此以雷射來形容。
  以現實狀況來看,無論是內野或外野,最理想傳球狀況就是以非常低且準確的形式進到手套,而對於內野手來說因為距離短所以在彈跳球方面比較難處理,因此一次傳進手套避免彈跳比傳得快還要重要,而外野手則是以最快的時間將球傳出,傳壘時一個彈跳則是標準範圍,當然肩力超強的人則可以不須彈跳傳入,以內野手來說二壘離一壘較近,不彈跳的準確傳球是標準,而距離較遠的三、遊,盡量以不彈跳為標準,不過在緊急或無法正常使用肩力的狀況也可以容許一個彈跳,不過相對的也就考驗一壘手的功力,而外野手以一般選手的肩力來說,以較低的弧度且一個彈跳比較快(提高弧度雖能一次傳進,但是卻造成飛行時間較長),而且因為距離較遠內野手相對也比較容易判斷彈跳,當然,有些肩力超強的選手可以做不彈跳且低弧度的傳球,在實況野球中這些選手也會被賦予"雷射肩"這能力,而美國職棒中這種選手一堆。
  內野手以出手快、傳得準為原則,而外野手則以飛行時間短、傳得準為標準,題外話,有一種內野手訓練手套,接球面接近平面,無法用整個手套扎實的握住球,因此必須快速的接球然後傳球,目的在於訓練接球到傳球的速度。




  又一題外話,突然想到,雖然外野手以一個彈跳的方式進行阻殺較快,但是彈跳後如果內野手沒接到而造成跑者推進,這個失誤也會算在外野手身上(即使是很容易接住的點),這又讓我想到以前大學時打壘球,我的球隊對於外野手傳本壘相當忌諱,原因如下,在棒球裡捕手是球隊的重心,守備相當的難練,但是在慢速壘球規則裡禁止盜壘,且球打出去錢不能離壘,因此捕手不須阻殺也不必注意壘上跑者,甚至投手投過來的球沒接到也沒差(只是常發生會被噓),因此慢壘的捕手可以讓守備力弱的人來擔任,因此對於彈跳球的處理能力也較弱,所以在大學時我傳本壘次數少之可憐,有傳的印象中都沒接到,也有幾球是我傳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