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野球中有個特殊能力叫"レーザービーム",字面上的意義就是lasrebeam,中文直譯的話叫雷射光,也就是大家所稱的雷射肩,此能力對外野手有作用,在順暢的接球後對二、三和本壘傳球才能發動(二壘有些年度作品無作用),所謂的順暢接球如下,滾地球的情況下往前跑、高飛球的情況下也是在行進間以正面接球,側面接球情況則無法發動,發動後球會以非常低而且快速的方式傳出去,因此以雷射來形容。
以現實狀況來看,無論是內野或外野,最理想傳球狀況就是以非常低且準確的形式進到手套,而對於內野手來說因為距離短所以在彈跳球方面比較難處理,因此一次傳進手套避免彈跳比傳得快還要重要,而外野手則是以最快的時間將球傳出,傳壘時一個彈跳則是標準範圍,當然肩力超強的人則可以不須彈跳傳入,以內野手來說二壘離一壘較近,不彈跳的準確傳球是標準,而距離較遠的三、遊,盡量以不彈跳為標準,不過在緊急或無法正常使用肩力的狀況也可以容許一個彈跳,不過相對的也就考驗一壘手的功力,而外野手以一般選手的肩力來說,以較低的弧度且一個彈跳比較快(提高弧度雖能一次傳進,但是卻造成飛行時間較長),而且因為距離較遠內野手相對也比較容易判斷彈跳,當然,有些肩力超強的選手可以做不彈跳且低弧度的傳球,在實況野球中這些選手也會被賦予"雷射肩"這能力,而美國職棒中這種選手一堆。
內野手以出手快、傳得準為原則,而外野手則以飛行時間短、傳得準為標準,題外話,有一種內野手訓練手套,接球面接近平面,無法用整個手套扎實的握住球,因此必須快速的接球然後傳球,目的在於訓練接球到傳球的速度。
又一題外話,突然想到,雖然外野手以一個彈跳的方式進行阻殺較快,但是彈跳後如果內野手沒接到而造成跑者推進,這個失誤也會算在外野手身上(即使是很容易接住的點),這又讓我想到以前大學時打壘球,我的球隊對於外野手傳本壘相當忌諱,原因如下,在棒球裡捕手是球隊的重心,守備相當的難練,但是在慢速壘球規則裡禁止盜壘,且球打出去錢不能離壘,因此捕手不須阻殺也不必注意壘上跑者,甚至投手投過來的球沒接到也沒差(只是常發生會被噓),因此慢壘的捕手可以讓守備力弱的人來擔任,因此對於彈跳球的處理能力也較弱,所以在大學時我傳本壘次數少之可憐,有傳的印象中都沒接到,也有幾球是我傳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