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代打

    我從職棒六年就開始當兄弟象球迷,長大以後開始了解所謂的職棒經營,雖然知道兄弟象會賣掉是遲早的事了,不過當宣布的那一瞬間還是很感傷,因為職業就是注重錢,以中華職棒來說,兄弟賣掉未嘗不是好事,趁機更新薪資架構,讓球員有更好的職業環境,如果兄弟賣掉能繼續叫兄弟象就好了,不過以台灣的企業生態應該是不可能...

    言歸正傳,最近買了實況野球2013,看到了"代打"這個能力就來介紹代打,代打在準職業和職業棒球相當重要,在關鍵時刻常逆轉戰局。
    代打要上場必須要在投手為投出球前換,除非是打者受傷必須要換下場,才可以在有球數的情況下換代打,代打上場的時機,像是關鍵時刻輪到打擊較弱的人時換上打擊較強的人,球員受傷換代打,或是比數相差懸殊,讓板凳球員上場練經驗,當然也有教練的神直覺--換了就可以逆轉戰局。
    雖然有些打者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實力常沒辦法發揮,像是得點圈打擊很弱,或是逆轉的情況下判斷會變差,有時候就會讓一些代打能手上場,印象中巨人隊以前有個後藤孝置,常常代打演出逆轉打或再見打,所以在實況野球中他有個能力叫"意外性",能力是滿足特別情況打擊能力會爆增。
    換代打的時機也是考驗教練,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賭注,根據結果論,成功了就會被球迷捧上天,失敗了當然就被噓爆......(誤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棒球手套大部分解(換線+改造)

最近發現一位大大的網頁,裡面介紹了許多棒球手套的知識,於是便開始研究裡面的穿線法,而材料就是我那已經塵封已久的手套,當時年少無知還只是個白目高中生,因為預算有限便買了一個才一千出頭的手套,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是壘球用手套,因為有加寬的設計而且皮質也較薄,拿來接棒球也可以,只是接球感覺比較痛,不過以棒球來說因為十二吋而且加寬的設計蠻適合當內野手手套,到了大學以後才買了一個棒球手套一直用到現在。
  拿出了久未使用的"壘球手套"後,便開始著手構思穿線及改造方法,首先先將線拆掉並且記住穿法然後再研究哪些地方需要改,原本想要在掌心加入填充物,結果找不到材料便作罷,至於雙十字球檔還可以使用,於是就只能換線然後把掌心邊緣改成逆蕊。
  要拆線前先把手套置於胸前,然後喊出"手套大部分解開始",左腳往前踏半步後成高跪姿...(來亂的,被拖走),以下是命案現場照片:
命案現場1

命案現場2

再來會有驚人的發現,裡面還真多沙土,而且蠻潮濕的,先擦拭後上油,有些平常上不到油的地方也可以上油了,先放著讓它晾一天,趁這段時間跑去買穿線器和線材,一支看似不起眼的穿線氣居然花了兩百塊,線材以後應該要買好一點的線,買了便宜的線硬而且厚,穿過去感覺要把洞撐爆。
  一天後(其實只過了半天),便開始著手穿線,由於線材有限,所以只換了掌心和球檔的線,而掌心的邊緣線則改成逆蕊,所謂的逆蕊下面會有圖示,因為線的螺旋往內側,手套掌幅會往內側擠,接球面會較寬,對於傳接滾地球的速度有一定的提升,以下為逆蕊和完成圖:
逆蕊

完成

完成後試用,其實感覺不太出來效能提升,不過整個手套煥然一新覺,接球比較扎實,不會有鬆鬆的感覺。

結論--乾脆我來做手套保養的生意,換線+改造+上油+手套塑型,收工本費一百塊,線材及更換球檔材料費另計...(應該會餓死,冏

實況野球之雷射肩

  實況野球中有個特殊能力叫"レーザービーム",字面上的意義就是lasrebeam,中文直譯的話叫雷射光,也就是大家所稱的雷射肩,此能力對外野手有作用,在順暢的接球後對二、三和本壘傳球才能發動(二壘有些年度作品無作用),所謂的順暢接球如下,滾地球的情況下往前跑、高飛球的情況下也是在行進間以正面接球,側面接球情況則無法發動,發動後球會以非常低而且快速的方式傳出去,因此以雷射來形容。
  以現實狀況來看,無論是內野或外野,最理想傳球狀況就是以非常低且準確的形式進到手套,而對於內野手來說因為距離短所以在彈跳球方面比較難處理,因此一次傳進手套避免彈跳比傳得快還要重要,而外野手則是以最快的時間將球傳出,傳壘時一個彈跳則是標準範圍,當然肩力超強的人則可以不須彈跳傳入,以內野手來說二壘離一壘較近,不彈跳的準確傳球是標準,而距離較遠的三、遊,盡量以不彈跳為標準,不過在緊急或無法正常使用肩力的狀況也可以容許一個彈跳,不過相對的也就考驗一壘手的功力,而外野手以一般選手的肩力來說,以較低的弧度且一個彈跳比較快(提高弧度雖能一次傳進,但是卻造成飛行時間較長),而且因為距離較遠內野手相對也比較容易判斷彈跳,當然,有些肩力超強的選手可以做不彈跳且低弧度的傳球,在實況野球中這些選手也會被賦予"雷射肩"這能力,而美國職棒中這種選手一堆。
  內野手以出手快、傳得準為原則,而外野手則以飛行時間短、傳得準為標準,題外話,有一種內野手訓練手套,接球面接近平面,無法用整個手套扎實的握住球,因此必須快速的接球然後傳球,目的在於訓練接球到傳球的速度。




  又一題外話,突然想到,雖然外野手以一個彈跳的方式進行阻殺較快,但是彈跳後如果內野手沒接到而造成跑者推進,這個失誤也會算在外野手身上(即使是很容易接住的點),這又讓我想到以前大學時打壘球,我的球隊對於外野手傳本壘相當忌諱,原因如下,在棒球裡捕手是球隊的重心,守備相當的難練,但是在慢速壘球規則裡禁止盜壘,且球打出去錢不能離壘,因此捕手不須阻殺也不必注意壘上跑者,甚至投手投過來的球沒接到也沒差(只是常發生會被噓),因此慢壘的捕手可以讓守備力弱的人來擔任,因此對於彈跳球的處理能力也較弱,所以在大學時我傳本壘次數少之可憐,有傳的印象中都沒接到,也有幾球是我傳偏。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投手安排

    通常投手戰力占了整場勝負的六到七成,因此常有人說換一個投手就差很多,也就是因為這樣,在職業比賽中要達到十位數連勝的難度比其他運動高,一個職業球隊投手大概佔一半,大分為先發和中繼投手,再細分則為先發、中繼以及救援投手,分得最細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先發、先發中繼、中繼、中繼救援和救援投手。
    以分工來說,先發投手以體力為最主要目標,所謂的體力就是不容易因為隨投球數增多而使球威下降,中繼以及後援則以球威為目標,以重要度來說三種投手都是相當重要的,任何投手有任何閃失都會可能會輸掉比賽,一個好的先發投手通常具有好的體力以及有效解決打者的能力,控球好使用的球數也會較精簡,比較能投更多局數,球速及變化球較強的投手能使打者難以攻擊,如果都能兼具,那應該就是所謂的ACE投手,有些投手保送率偏高,不過卻能解決接下來的打者以至於不失分,最有名的例子應該就是石井一久,簡單來說投球局數相當多的先發投手,防禦力能成為重要的參考,不像接下來要介紹的中繼後援,因為局數少可能才失一分防禦率就爆炸,中繼投手方面又有分成許多種,一般來說分為勝場接戰、戰術以及敗戰處理中繼,勝場接戰為雙方比數接近有機會贏或逆轉的情況下登場,通常這種投手擁有較強的三振和解決打者能力以保住戰局,常常會在得點圈有人情況下登場,要有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而戰術中繼就是所謂的左右投打相剋或是對戰成績來做調度,敗戰處理就是雙方比數差距太大時登場,通常會讓新秀、傷兵歸復或是較不穩定的投手上場磨練,而後援投手簡單的來說就是最強力的中繼投手來擔任,在比賽接近尾聲時登場,據有強力的三振能力,能壓制打者以及瓦解得點危機,簡單來說就是給對手連最後反攻機會都沒有。
    但是投手也不是像上面所說那麼簡單,還有許多因素,心理以及狀況因素也在考慮範圍內,簡單來說有些投手狀況落差大,有些則是有人在壘情況下容易失常,畢竟人不是完美的,即使是ACE投手也有小弱點,要如何運用投手也就是考驗教練功力。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棒次打序

        打擊順序關係到攻擊的效率,利用各球員的特長來決定棒次,其實他的理論也相當簡單,前面棒次上壘次數愈多後面棒次打擊次數也就愈多,前面累積上壘人數後面清回壘上的人,一般而言前三棒上壘助攻能力較強,中段棒次(四、五、六)被稱為中心打線,常打能力較強,比較能掃回壘上跑者,後段棒次(七、八、九)被稱為下位打線,通常攻擊能力較弱,但是若有意外的表現,對方投手也會因此產生較大的壓力。

以下就介紹大至上的排法
一棒:上壘重視型,通常腳程較快,上壘時也能給投手莫大的壓力,由於是打擊機會最多的人,常常拿到年度安打王的棒次
二棒:上壘、助攻重視型,以各種方式協助壘上跑者推進
三棒:全方位重視型,打擊、跑壘、助攻都能使對方感受壓力
四棒:打擊重視型,全隊打擊能力最強,任務就是打出致命的一擊
五、六棒:長打重視型,任務就是掃掉壘上跑者
七、八棒:打擊機會較少,打擊能力較弱的棒次,通常為守備重視型
九棒:打擊機會最少,在職業比賽中通常是投手的棒次,而在具有D.H.制的比賽中有時也會讓上壘率高的打者擔任,上壘後回到第一棒時也會處於有利狀態

        在過去刻板印象,中心打者的打擊強、腳程慢、守備較弱,通常第四棒不是一、三壘手就是左外野手,在古早時代打擊能力和守備位置幾乎畫上等號,但是時代進步各種人才輩出,能打善守而且腳程快的全方位選手非常多,因此較調度上比以前更加靈活,棒球隨世代精進,戰術以及意外性也讓比賽更顯得刺激。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守備模式和範圍

        對於防守模式,大多人都會有刻板印象,還記得高中打壘球的時候,對方將內野守備範圍縮小,結果我們班的人認為被藐視了,而到了大學打壘球時,我們系上的人也是有這種想法,可能是因為縮小防守被他們認為是打者不強,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內野縮小防守基本上是跟戰術有關,一般發生在無人或一人出局時三壘有人的情況下,不想失掉三壘上的分數時,為避免對方觸擊短打或者是打出內野滾地球有足夠的時間回傳本壘阻殺,但是缺點是容易被強勁滾地球穿越,由於往前防守,後面空了一大塊很容易形成德州安打,所以有時還會依照打者習性讓外野也做變化,而將內野防守圈擴大反而才有被藐視的感覺,因為擴大後可以防止德州安打或者是強勁滾地球,被藐視的點在哪呢,因為擴大後就是算準了打者腳程慢,即使打出內野軟弱球也有時間封殺,而外野方面,遇到力量較大的打者會往後守,力量小的則反之,當然也會依打者習性做一些調整,但是有種形況是無論如何都要往前防守,無人或一出局情況下,三壘上的跑者代表再見分時,因為往後守或正常守即使接到了傳本壘也會來不及,倒不如賭往前守傳本壘,也可以讓德州安打的機率減小。
        當然,防守模式當然不是單純放大縮小這麼簡單,而當一壘上有跑者時,一壘手也要過去一壘幫忙投手牽制跑者,有時會依戰術或打者習性而改變,這也就是所謂ID棒球的一環,選擇打者最容易出現的狀況來應對,當然強力的打者也會常朝你的防守弱點來攻擊,有一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攻防大戰,好像是國際賽,日本隊攻擊,古巴防守,比數忘了,無人出局、一三壘有人的情況下,打者擺出短棒,就在三壘手往前衝的一瞬間,打者用力一點,球剛好飛過三壘手頭上直接形成安打,本來以為打者是運氣好,後來看慢動作重播後發現這是故意的,因為他用推點,不像一般觸擊的輕點,要如何在嚴密的防守和投手的壓制下打出致勝的打擊,我想這應該是需要經驗和技術。
        防守當然不單純只是這樣,還有許多細節,像是向左防守或向右防守,也是要教練適時地運用才能克敵制勝。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實況野球之シュート回転

        在實況野球中有一個特別的能力叫シュート回転,意指投出的直球有一定的機率變成半格シュート(shoot ball中譯成上升球或噴射球),感覺上這能力應該蠻好的可以混淆打者,這能力在第一次登場時是半藍半紅,也就是有好有壞的能力,在後來就變全紅的壞能力,這能力通常出現在速球型的投手,代表人物應該是木佐貫洋,他的球速相當快,但是看慢動作畫面的確是會稍微往右打者內側偏,我以前常以為那是因為所謂的"尾勁",後來上網查了一下,所謂的尾勁似乎是指球威,因為球正確的旋轉,所以直球會感覺很快,而變化球會感覺快速變化,另外會使直球看起來往上飄(因為旋轉快速自由落體的幅度小會有上升的錯覺),有網友指出會投出シュート回転是因為手指用力不均,球雖然會往右投右側(左投左側)飄,但是因為旋轉不夠會比實際上的球速沒威力,回到實況野球,シュート回転的壞處是直球會出現半格シュート而且容易被打遠,我想以前半好半壞的原因,好處是半格シュート擾亂打者,壞處是好球變壞球,後來變全壞可能是因為加入了球容易被打遠。
        以上資料應該不是很完整,有誤請知道的大大改正,不過實況野球真是博大精深,以前棒球遊戲就是打者打擊強不強、跑得快不快,投手球速快不快之類的,頂多加個九宮格顯示打者善不善打哪邊的球,實況野球是我第一款見到把球員分得如此細的,我是從SFC(超級任天堂)的98'實況開始玩的,當時似乎沒有特殊能力,好像是PS時代才開始有。